晋剧名家谢涛:文化自信源自文化精品
未知
责任编辑
木木
2017-10-19 12:49
太原10月18日电 题:(十九大代表风采)晋剧名家谢涛:文化自信源自文化精品
记者 李新锁
每年200多场下乡演出,两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得主,晋剧第一女老生。当记者日前在山西省太原市试验晋剧院见到谢涛时,已是天命之年的她依然坚持着一种向上的状态。
戏剧舞台家国情怀
谢涛出身梨园世家。16岁时,当她在旦角行当已初露锋芒时,却转身投入须生行当,由此埋下了“晋剧第一女老生”的伏笔。
身为女儿身,却常常在舞台上塑造士大夫形象。身为一名戏剧演员,却长年在舞台上抒发家国情怀。谢涛的奇特,或许源自于此。
曾经,和其他处所剧种一样,晋剧面临观众流失、市场萎缩的困境。近年来,在国家财政扶持、文化市场繁荣的背景下,谢涛团队接连创作新编晋剧,带着晋剧走南闯北,穿过文化差别的障碍,把晋剧推向海外诸国。
这些年,谢涛经常下乡演出。因此,她能真切感想到十八大以来的5年间,山西产生的变化。
以往,在乡镇乡村演出时,谢涛和她的团队时常要在野外搭建舞台。因为道路不畅,旅途的颠簸、拥堵在所未免。近年来,随着山西交通设施改良、文化建设晋升,她们有了更好的演出环境。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,极大缩短了城乡距离。
在山西,随着净化政治生态、重塑美妙形象的推进,被誉为“天下廉吏第一”的历史人物于成龙也成为艺术创作者关注的对象。
近年来,谢涛团队创作了多部照应时代的新剧。其中尤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——晋剧《布衣于成龙》最为突出。
自2015年9月首演以来,这部新编晋剧巡演不断。两年间,谢涛带着《平民于成龙》走到江苏、河北、新疆等地。所到之处,反响强烈。
谈及本剧,谢涛对在太原市小店区北营村的演出刻骨铭心。那一天,村民点名要看《于成龙》。为了腾出准备时间,剧团在《布衣于成龙》之前加了一个折子戏。
没想到,折子戏刚演完就遭遇停电。连续两个多小时的停电,让谢涛一度以为台下观众已所剩无几。让人意外的是,当大幕徐徐拉开时,众多观众仍在守候。
谢涛说,她没想到观众会在一片黑暗中,期待两个小时看《于成龙》。
在她看来,观众的等候一是解释百姓希望能有更多像于成龙这样的好官,再者观众盼着有好戏、看好角。

匠心打磨敬畏舞台
因为工作关联,谢涛在舞台演出绎了傅山、于成龙等士大夫形象。在她看来,“戏如人生”,无论身处哪个行业,都要静下心来、脚踏实地打磨事业,都需要一种匠人精神。
对于舞台,谢涛始终保持敬畏之心。
曾经有一次,谢涛出演《傅山进京》。在整出戏行将停止之际,伴奏带涌现意外。谢涛躬身走到台前致歉,并许诺重演一遍。观众对其报以热闹掌声。
谢涛说,对演员来说,“戏比天大”。演员分开舞台、观众,就会变得毫无价值。每一次,当她扮上戏妆、穿上戏服,登上舞台,把本人的情绪和舞台形象融为一体时,是她最享受的时候。
对于常年在乡村演出的演员来说,风餐露宿考验着他们对舞台的敬畏、投入。谢涛的同事说,谢涛演戏从不敷衍。盛夏时节,她往往要穿三层衣服,最里面是贴身衣物,中间一层是袄,袄里面垫棉花,既防汗水,又有助于造型,最外面才是戏服。数九寒天,乡间舞台到处跑风漏气,谢涛也只能穿一件保暖衣上场,以免影响扮相。
此前,在排练《布衣于成龙》时,为了人物造型需要,谢涛一度剃成光头。
文化自信起源于文化精品
这些年,晋剧从困顿走到新生,从忐忑不安到自信壮大。身处其中,谢涛说,文化自信源自精品,源自呕心沥血的打磨。
2005年,当谢涛第一次带着晋剧《范进中举》走进上海国际艺术节时,心中满是疑虑。在海派文化风行的上海,观众是否接收晋剧?
事实证明,艺术精品总能逾越文化、年纪的障碍,直达人心。2005年11月,谢涛凭借《范进中举》斩获白玉兰表演艺术主角奖。
两年后,谢涛携晋剧新戏《傅山进京》再赴上海,收成第二朵“白玉兰”。
其后,谢涛团队带着晋剧走进上海、广东、湖南、福建,甚至把晋剧推向法国、俄罗斯、日本等海外诸国舞台。
谢涛说,这十多年中,经过精心打磨、不断创新,晋剧走出了山西,赢得了认可,奠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。
期间,谢涛非常注意年轻观众的反馈、交换。在“戏剧进校园”和外出演出时,谢涛常常和年轻观众交流。有人质疑晋剧节奏迟缓、剧情拖沓;有人提议晋剧融入其余艺术元素。
对于这些反馈,谢涛总会当真看待、勇敢摸索。
在晋剧圈里,谢涛是极富创新精力的。这些年,谢涛尝试从声腔、表演、舞美等方面对晋剧进行改进,以此吸引、造就年青观众。
时下,“戏剧进校园”“戏剧商演”等渐成热点话题。对此,谢涛有一番沉着的思考。
谢涛说,在国家搀扶、社会关注之下,晋剧最艰苦的时代已经从前,但在“戏剧进校园”“戏剧商演”中,业内人士必需不断改进、贡献精品,否则就是毁晋剧的前途。
12月1日-2日,谢涛将携《范进中举》在太原进行商演。据称,售票工作进展顺利。谢涛说,尝试在太原进行“晋剧商演”,激励观众买票进场,培育其文化消费习惯。这是剧团接下来的一项课题。
在她看来,当下,国家鼎力扶持文化产业,业内人士更该抓住机遇推出精品,真正和市场对接,增强本身造血才能,推进文化供应侧改革。(完)